孩子撒謊的心理根源及應對方法

2009072012:17

調查,孩子撒謊的種類並不亞於成人,包括無惡意的謊話、社交性的謊話、殘酷的謊話、

善意的謊話、隱藏事實逃避處罰的隱瞞性謊話,以及蓄意說謊以獲利或增加威信的明顯謊話。

 

事實說明,無論你如何教孩子,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。孩子愈大,謊話越多越高明,

而且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,謊也越扯越多。

 

  撒謊,或者是因為無知,或者是因為害怕,或者是因為逃脫責任,

都會引起父母的恐慌:「孩子撒謊是品質問題,這可怎麼辦呢?」

其實,反思自身,對症下藥,對父母對孩子都是最有幫助的措施。

 

  孩子說謊的真實原因

 

  想像與現實混淆

  這大多發生在6歲以下孩子身上,他們常會將想像與現實混淆在一起,

明明是自己的願望,卻說得像真的一樣。

  學齡前兒童無法分清想像與現實,常常會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。

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的發展過程中,他們往往會即興

、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,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後

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,出現沒有邏輯、不真實的「撒謊」。

但是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,屬於幻想型撒謊。

 

  專家建議:

  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父母應該滿足孩子想像力方面的表現欲。

鼓勵孩子自編一些故事,或者經常與孩子玩假扮遊戲。

如:可以將家裡的一些玩具作為道具,可以把一些童話故事續編等,

使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得到充分地釋放,並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。

不應該一味地批評、指責,這會損傷孩子的創造與想像意識,或者對孩子

的表現聽之任之,會使孩子習慣性地將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,

導致孩子缺乏理智感,為成長埋下隱患。

總之,幻想型撒謊往往沒有什麼目的性,有時是很即興、很隨意的,

對於這類孩子應注意啟發與引導。

 

  由於想長輩誇獎或者逃避懲罰

  孩子做事時不僅想做好,很大程度上也想讓父母、老師高興,從而得到更多獎勵。

成功難度較大時,為了不讓父母、老師失望,只好「說謊」:

「這次考試成績還沒有出來」、「考得還可以」等。

還有,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,特別是家裡剛買來的東西,

非要用手拿一拿,仔細看看,往往一不小心,就弄壞了東西,

這時孩子內心緊張而恐懼,害怕父母訓斥打罵,不知不覺地開始說謊。

有的孩子在做錯事情以後,內心會受到一種壓迫,擔心受罰而誘發其說謊。

  其實,孩子並非生來就會撒謊,他們天性純真、直率,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,

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,不會控制自己的探索,他們是誠實的人。

但當他發現自己的誠實引起了父母的不滿甚至是責罰,他就開始學會了裝假說謊。

父母雖然很多的時候,理智上強調誠實的重要,可當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時,

情緒會戰勝理智,於是出現了不滿憤怒、責備,

於是父母表現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誠實的品質。

  專家建議:

  對於這種類型的說謊,聰明的父母不應該不分原因的責備和體罰孩子,

該懂得和孩子溝通,告訴孩子,爸爸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,

雖然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做錯事,但爸爸媽媽更不希望他撒謊。

然後,給孩子承認錯誤的機會:理解孩子犯錯誤的動機,包容孩子的錯誤結果,

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,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。

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,切忌父母之間因教育態度不一致,一方袒護孩子的錯誤,

而在孩子面前爭執,給孩子以可乘之機,導致孩子繼續撒謊。

總之,對於懼罰型撒謊的孩子,父母要調節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式,

給孩子改正的機會,不要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。

 

  行為性撒謊

  有些孩子習慣於一切玩具、食品都歸自己所有。再加上有些父母

不注意教育孩子「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能拿回家」,導致孩子有時會悄悄

地把自己喜歡的幼兒園或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。

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,孩子經常會編造一些謊言,

如小朋友送的,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。這種屬於行為性撒謊,其表現比較嚴重,

常常伴隨偷拿和破壞等不良行為,對孩子自身成長的危害性比較大。

這種類型的兒童與前面兩種類型的兒童不同,他們的撒謊有明顯的目的性,

並且是事先想好的,在他們看來撒謊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利益或滿足

。這種類型的撒謊因為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性非常大。

  專家建議:

  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,若孩子說謊後沒有被發現,或者被發現了但父母並

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糾正,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後,父母因顧及顏面而袒護孩子等,

都會助長孩子的說謊意識。

聰明的父母應該不能讓孩子的「陰謀」得逞,讓他知道如果撒謊後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。

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撒謊是因為沒有長大,不知好歹,而放任孩子任意所為,

會使孩子養成撒謊的習慣,影響孩子自我意識以及性格的健康發展


糾正孩子撒謊壞習慣的策略

孩子:如果撒謊,她將用剪刀剪去他的舌頭。以後孩子似乎乖多了。

在坐的一些人認為這也是一個不得已的辦法。

但是,一位教育專家則提出詢問:「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,你真會剪掉他的舌頭嗎?」

這位母親理直氣壯地說:「哪能呢!你以為瘋了嗎?」

教育專家反問道:「那麼,你是在向孩子撒謊啦?」做家長的用謊言來

教導孩子不要撒謊,這真是天大的笑話。

但事實上,很多家長正是在不知不覺中教導孩子去撒謊。

 

現象一:小明的父親是一位領導幹部。一天,爸爸正在看錄相,外面傳來門鈴聲。

爸爸讓小明去開門,並教給他說:「爸爸不在家。」小明這樣做了。

但是,他迷惘地問爸爸:「你明明在家,為什麼說不在呢?」爸爸笑笑說:

「這部片子非常精彩,我不願意別人打擾!」一次,兩次,

小明以為父母撒謊是一種應付的技巧,認為撒謊也不是什麼大錯誤。

因此,小明就從父親那裡學會了撒謊。

現象二: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常常為了誘導孩子做一件事,就輕易許諾,

而事後就忘記了。孩子的希望落空了,他發覺父母在欺騙自己,在向自己撒謊。

比如,媽媽囑咐兒子,在奶奶家要聽話。如果表現好,星期天有許多家務要做,

就把日期推後,而且一推再推,不了了之。孩子因為媽媽的諾言沒有實現,

感到失望,並因受騙而憤怒。

 

孩子也從中得到了一些經驗:

(1)為了要達到目的,誇張一點說話、許諾也無妨。

(2)父母在對自己撒謊,自己受騙了。

(3)父母的言行不一致。

(4)父母是會失信的,以後不能完全相信他們的話。

(5)撒謊是允許的。

 

 

策略一:先從父母做起。孩子的行為和思想,受家長的影響很大,

他們對父母的崇拜,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動作,吸收他們的思想,學習他們待人處世的態度。

這樣,就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形成了孩子的人格、個性和品質。

所以,要糾正孩子撒謊的習慣,必須先從父母做起。

 

策略二: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,孩子的撒謊,很多時候是無意的,

特別是在幼小年齡的孩子中,常有這種情況產生。因為孩子的智力和識別能力發育不完全,

所以,不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現實,哪些是幻想。

這個時期的孩子,腦子裡充滿了幻想,同時,他們的記憶力薄弱,

常會把一件事同另一件事混淆在一起,也常會把腦中幻想的事情,當作曾發生的事實講出來。

如父母不瞭解情況,誤認為這樣幼小的年齡就會撒謊,甚至勞神傷氣,則大可不必。

 

策略三: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,有時孩子是在環境的壓迫下撒謊的。

比如,小寧從爸爸口袋裡拿了一元錢去買不干膠貼畫。爸爸發現錢少了,

就問小寧,同時還許願:「如果是你拿了,說實話,我就不打你。」

小寧以為坦白了就可以不挨打了,於是,他承認了。爸爸得知孩子的偷竊行為,

氣上心頭,完全忘記了許下的諾言,打了小寧。

父母食言了,孩子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,不會再被父母欺騙,同時為了不挨打,

也不說真話了。如果小寧的爸爸聽完了孩子的話,控制自己的情緒,

教導孩子偷竊行為是錯誤的,本不該原諒,但是他能認識錯誤,以後又能引以為鑒,是可以寬恕的。

 

然後,父子共同磋商補救這次錯誤的辦法。這樣處理,父母履行了諾言,

既鼓勵孩子以後再不要撒謊,同時也可糾正孩子偷竊的行為,

又提出補救的措施,可以收到教與導的效果。

 

 

坦然面對孩子撒謊

  案例故事

  2歲11個月的玲玲跑過來要拿奶瓶喝水。爸爸說:「你都快3歲了,

不要用奶瓶了,還是用杯子喝水吧!」可玲玲非要用奶瓶喝水。

這時她看到媽媽走過來,就告狀說:「媽媽,爸爸不讓我喝水。」

媽媽說道:「爸爸不是不讓你喝水,只是讓你用水杯喝水。」

  專家分析

  孩子混淆想像和現實

  這一階段的孩子有時不免將想像的事情當做真實的,其實不是在故意說假話

例如,明明聽了孫悟空的故事,會告訴媽媽他跟孫悟空一起玩,

並一起打妖怪。又如,珍珍告訴老師:「我們家有汽車,是紅顏色的。」

其實,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謊,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。

 

  家長在引逗中無意強化

  例如,姥姥問3歲的青青:「你喜歡姥姥,還是喜歡媽媽?」

青青說:「喜歡媽媽。」這時,姥姥板起臉孔,

教訓她:「好沒良心的東西,從小我就帶著你,給你買吃的,

買穿的,你卻喜歡媽媽!」青青一看這勢頭,

馬上改口說:「我喜歡姥姥,姥姥好!」於是,姥姥笑得嘴都咧開了,

又是抱又是親。從此,青青學會了看什麼人說什麼話,

當著媽媽說媽媽好,當著姥姥說姥姥好!

 

  家長有時候不讓孩子講真話

  例如,4歲的文文不小心打碎了鄰居的花盆。

媽媽告訴文文:「如果有人問你,就說不是你打碎的,

要不,鄰居要打你的,媽媽還得賠花盆。」

文文按照媽媽的話做了,媽媽誇獎道:「文文就是聰明!」從這件事中,

文文能得到一個結論,媽媽喜歡撒點謊的人。

  還有時候,家長在家議論別人的短處,被孩子聽見了,要求孩子別到外面說。

 

  孩子為了避免受罰

  當孩子說實話受到懲罰時,他就會用撒謊來自衛。

例如,爸爸發現自己的錢少了,問到孩子,孩子承認是他拿了,

爸爸不由分說,一頓飽拳,還大聲罵道:「你這麼小,就會偷錢了,

今天,我要好好教訓你!」孩子對這種教訓記憶猶新,

每遇到犯錯誤或不中爸爸意時,說話就要動腦筋了,要不就會受懲罰的。

 

  專家建議

  父母以身作則

  要時刻注意不要給孩子說謊的機會,既不要引逗孩子說謊,

也不要讓孩子出於自衛撒謊,更不要教孩子說謊。

 

  坦然面對孩子撒謊

  孩子說了謊,也沒必要教訓他一頓,而應當面對現實,

想法讓孩子明白撒謊是沒有必要的,撒謊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

可以用別的方法解決問題,任何人都不喜歡撒謊的人。

 

  故事引導

  家長給孩子多講一些有關誠實的故事,如「華盛頓砍樹」、

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」等,使他認識到為人誠實的益處。

 

  強化孩子說實話

  孩子做了錯事,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實話。當孩子真的說了實話後,

要就事論事,首先要表揚他的誠實,然後再妥善處理他的錯誤。

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孩子說出了所犯的錯誤而狠狠懲罰他,致使他以後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再報告實情。

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故事是值得借鑒的。一次,一個孩子打了另外一個孩子

。陶先生批評了打人的那個孩子,同時因為他勇於認錯、誠實可信而獎勵了他四塊糖。

 

  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想像

  當孩子想像與現實分不開的時候,如上例玲玲喝奶,

家長只需要用正確的語言給孩子表達一遍,

讓孩子知道這種情況應該如何用語言表達。

對於孩子充滿幻想的「謊言」,媽媽沒有必要大驚小怪,

而是注意引導孩子從幻想的世界中走出來關心現實。

 

正確對待孩子的真性與假性撒謊

 無論誰做家長,一旦發現孩子撒謊,都免不了擔心:

這會不會是孩子學壞的的徵兆呢?因此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撒謊行為,

總會加以嚴厲地批評或懲罰。

但是,在批評或懲罰之前,爸爸媽媽要先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:

孩子撒謊,是真的還是假的?你知道寶貝真正的心聲嗎?

 

  寶貝宣言

  對爸爸媽媽來說,我們胡說八道,睜著眼睛說瞎話,就認為我們撒謊了,

我們只好等著被打屁股吧。可是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是被冤枉的!

因為我們所謂的「撒謊」也分類型:

 

  撒謊只是幻想而已

  我們這個年齡正是想像力特別豐富的時候,我們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。

我覺得書裡的貓咪也會說話,我感覺到剛才布娃娃朝我笑了一下……

這些奇怪的感覺可不是我存心和爸爸媽媽搗亂,而是我的年齡決定的。

 

  撒謊為了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

  妞妞的裙子特別好看,甚至她的發卡都是和裙子配套的,這太讓我羨慕了!

我可不想讓她比下去,所以我胡編著說,我也有這樣的裙子和發卡。

 

  撒謊為了開玩笑

  爸爸媽媽難得有空和我一起玩,我可高興了。為了逗樂,當爸爸出門買菜的時候,

我主動把外套遞給他,並聲稱已經把錢包放在口袋裡了。

結果爸爸回來卻氣鼓鼓地大罵我撒謊,真掃興!

 

  撒謊為了保護自己

  藥太苦了,我就告訴媽媽我已經吃過了;把花瓶打破了,

為了保護我的屁股,我說是風刮的……

 

  撒謊是為了自己的隱私權

  大人有事,總是對著我說:「大人的事,小孩別管!」那小孩有小孩的事,

大人們也別管。牛牛和小明打架,純粹是孩子之間的誤會,

你們問我,我就通通都說不知道!

 

  第一種所謂的「撒謊」只是我犯的小錯誤而已,後面四種撒謊才是有目的的撒謊,

但是無論是有無目的的撒謊,我都是沒有惡意的。

 

  撒謊的根源

  孩子們有目的地撒謊,主要源於他們自我意識的成長。從這個角度來講,

孩子們學會「撒謊」,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。

 

  一般來說在3歲左右,孩子開始明確意識到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分離,

自己不同於爸爸媽媽,也是一個獨立的「人」。

從這個時期開始,他不再跟隨爸爸媽媽稱呼自己「寶寶」或者「妞妞」,

逐漸學會用「我」來稱呼自己。與此同時,寶寶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事情,

其他人未必知道;並明確知道,自己不同於其他人。

 

 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,隨著孩子們「閱歷」和「履歷」的增加,

他們追求獨立和自主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。他們有著自己的審美觀、

自己的惡作劇、自己的秘密、自己的友誼,他們迫切希望可以像成人那樣生活,有自己的自由。

 

  大約到6歲之後,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「覺醒」,

他們開始試圖通過撒謊來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。他們撒謊的目的僅僅在於,

保護屬於孩子自己的秘密,而不要受成人過多的干涉。

 

  應對寶貝的撒謊行為

  孩子們撒謊並非「心懷鬼胎」,如果謊言只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,

爸爸媽媽可以一笑了之,不必過於苛責或是附和。

任何苛責或是附和的行為都可能強化孩子對謊言的印象,

從而使得孩子以後將撒謊作為取悅他人或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。

 

  但是另一方面,對孩子這種行為的發生頻率要加以注意。如果孩子頻頻撒謊,

就要警惕不要讓他形成撒謊的習慣。

 

  預防篇

  ◆ 保留孩子處理秘密的權利

  和成人一樣,孩子希望自己被他人承認是一個獨立自主、有思想的個體,

他也需要在自己的內心保留一塊空間。秘密未必是不健康的,

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質等原則問題,對於孩子的秘密不必深究,

否則孩子就會心生反感,將撒謊作為反抗的手段。

 

  ◆ 保留孩子自行解決衝突的權利

  不要小瞧了孩子之間的各種遊戲和規則,但也不要為了孩子之間的

小打小鬧去過多干涉孩子們之間的友誼,否則孩子就會在同伴集體中受到鄙視。

為了維護他的尊嚴,很有可能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,孩子就會隱瞞起來。

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的衝突,也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 

  ◆ 保留情感上的相互信任

  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能主動和爸爸媽媽分享秘密,這就需要相互間無

比信任的情感基礎。平時對孩子的寬容和尊重,可以引發孩子的信任。

對孩子偶爾一次沒有惡意的撒謊,只需淡然處之。

 

  矯正篇

  ◆ 慎用「撒謊」的字眼

  孩子在6歲之前說話和事實情況不符合,多半是他們的想像力發揮了作用,

並非是孩子存心撒謊,所以爸爸媽媽不用高度戒備,也不必批評孩子。

6歲之後,孩子的謊言有可能是他們故意編造出來的,

但是未必都是為了逃避責任或逃避懲罰,所以爸爸媽媽不要動不

動就用「撒謊」的字眼,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背上心理負擔,導致他以後習慣性的撒謊。

 

 

  ◆ 慎用當場戳穿謊言的方法

 

  孩子都有自尊心,雖然他的謊言十分拙劣,但是爸爸媽媽還是盡量不

要當場戳穿他的謊言。不如對於事件來個冷處理,使得孩子保留自尊。

但是在事後一個星期內,幫助孩子反省。

 

  成功媽咪事例:

  林林應該每天都帶手帕去幼兒園,可是他老是忘記,又怕媽媽會責怪他,

所以每天都撒謊說自己帶手帕了。

媽媽一直沒有出聲,等到週末,故意讓林林幫忙洗手帕,

並淡淡地說:「你這個星期都沒有帶手帕,我洗衣服的時候都沒有看到你的手帕。」

林林見媽媽不罵他,又這麼「火眼精睛」,以後再也不感撒謊了。

 

  ◆ 表揚誠實的行為

  教育孩子總要有取捨。要改正孩子撒謊的行為,有的時候就不得不原諒他們的鹵莽,

表揚他們誠實的行為。「如果你告訴媽媽實話,媽媽就不怪你」這句話雖然老套,但是十分管用。

既然都不會責罰孩子,他還有什麼可害怕的,自然是一五一十把真相都說出來了。

 

  ◆ 召開秘密大會

  當發現孩子因為有心事而心神不寧時,爸爸媽媽不妨可以召開一個揭露秘密的會議。

爸爸媽媽先講講自己最近的秘密和醜事,搞活氣氛。孩子們多半藏不住秘密,

慢慢地就會說出自己的心事。

 

  或者在這個時機,爸爸媽媽可以趁孩子心情好,把他以前的謊言再來一個「解讀」,

沒準寶寶就會坦白交代了,也省得爸爸媽媽再費心如何戳穿他的謊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