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周刊502期》教出巴菲特.爸爸給孩子的6堂理財課

2010092508:02

巴菲特從小就對投資有獨到而精準的見解,他五歲就去擺地攤賣口香糖;八歲

就會呼朋引伴,到家裡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撿球,轉手賣給球商獲利;十一歲

時,他買了這輩子第一張股票,為他精采的「投資人生」正式揭開序幕。

1.金錢:「錢不是從提款機跑出來」

巴菲特的成長過程,證明理財觀要從小灌輸,而為孩子第一堂理財課揭開序幕,是所

有父親責無旁貸的權利也是義務,父親節在即,在孩子們處心積慮的看著各類廣告,想

買一份父親節禮物的同時,做父親的應該回過頭來再想想,該給孩子一堂什麼樣的

理財課?為他們展開順遂的人生旅途!

盯著百貨公司櫥窗裡的玩具,「爸爸我想要買這個。」「不行,爸爸沒有錢。」「沒有

錢喔?去提款機領就有啦!」這段對話恐怕在許多父子身上上演過,雖是天真的

童言童語,但對金錢已經有了不太正確的認知觀念。

錢是什麼?「去提款機領就有」的錢,這個觀念多半來自父母無意之間的對話,小孩在

旁邊聽著聽著,以為只要沒錢,提款機領就有、刷卡就有,可見所處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。

元大證券集團相關企業轉投資的格林菲爾幼稚園,讓小朋友學會「金錢」的概念,來自

一堂烹飪課。幼稚園執行長、同時也是馬志玲的長媳唐可珊圍著圍裙,帶著一票小朋友現

做一大桶「檸檬汁」,在大太陽底下推到巷子口去賣,一杯五元,生意很

不錯,二小時下來可以賣到一百多元。

唐可珊說,這樣做無非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怎麼來,是憑勞力賺來,可不是

天上掉下來,當然更不是提款機領出來。

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說,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他不知道才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哪

裡學會「金錢」,但似乎還算正確,知道金錢得靠勞務去賺取。

有一天放學回家,女兒就在房門口貼了一張按摩的價目表,「吳氏按摩店」從此在家

裡掛牌營業;她正色地對回到家經常喊這裡酸、那裡痛的爸爸吳志揚說:「按摩全

身要十五元,而且,要真的錢。」

吳志揚說,從此以後按摩完,都乖乖按價目表付錢,不敢討價還價。

當然,金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,有時是付出人生慘痛的代價,才能慢慢理解。

中美晶董事蔡文惠,過去曾任未上市盤商聯誼會理事長,在未上市投資上重重摔過

一跤,差一點爬不起來,他告訴今年念大二的兒子說:「easy money easy go.(錢來

得快,去得也快)」出賣自己勞務與心力賺取來的金錢,才最踏實。

2.選擇:要先吃棉花糖?還是要更多的棉花糖?

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是目前金石堂書店非文學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,書裡面提到史丹

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,為了考驗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(delayed gratification),把

一個四歲大的孩子帶到一間房間,在他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,告訴他十五分鐘內如

果棉花糖沒有吃掉,就再給另一塊作為獎賞,如果吃了,就沒有了。

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似乎很划算,但對一個四歲小孩而言,這十五分鐘真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。

而這個實驗在十年之後,再對同樣的實驗者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當初能夠選擇堅定地

等待,咬著牙熬過十五分鐘嚴格考驗的小孩,十年之後,在學校和人際相處上,都

表現比較好,也有比較好的抗壓力。

事實上,棉花糖可以換做其他任何欲望,孩子成長過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驗,放

學了,同學吆喝一起去看電影,可是有補習課要去上;股票成功掛牌的一○四人力銀行

創辦人楊基寬很喜歡跟孩子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,五年前,曾有跨國性公司想要購併

一○四,當時只要他點頭,就能和許多電子新貴一樣,一夕致富,擁有許多人一輩子夢

寐以求的金錢,但當時他考量到一○四還有未竟的社會責任,咬著牙拒絕了,五年之

後,一○四在資本市場掛牌,換算市值,遠遠超過當時那家公司開出的報酬。

楊基寬說「選擇」很簡單,就是「為了大理想,放棄眼前的小利。」講來容易,但往往選

擇大理想,眼前面對的都是嚴格的訓練,所以為了學業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,得咬牙拒

絕電影的誘惑,人坐在補習班裡還會時時想起現在電影的情景、同學的笑

聲,想想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。

「選擇」定義很廣,未必件件都是嚴厲的人性考驗,也可以只是單純配置的問題。聯邦

銀行信託部經理蔡漢朝有一兒一女,兒子今年讀建中一年級,他給孩子一個禮拜三百

元的「可運用資金」,這筆兒子口中「為數不多,必須算計著過日子」的零用錢,到了

夏天,飲料需求量大增,他正在考慮要不要「酌量加碼」,也隨口提醒兒子,「要算著

點花」,結果,平常看似神經大條的兒子冷不防回他一句,「我知道怎麼用啦!」蔡

漢朝拍一下自己腦袋說,「唉!高中了,我都忘了原來他會算!」

兒子女兒花錢的方式也大不相同。蔡漢朝觀察到,兒子喜歡把有限的零用錢存很久,然後

集資買一個大東西犒賞自己,例如遊戲機;只差一歲的妹妹,則是每天十元、二十元的

零食不離口,「這也是選擇。」蔡漢朝說,基本上只要沒有不良嗜好,無論吃零食

還是打電動,他都尊重孩子的選擇。

3.投資:「朋友是一本本好書,好書越多越好」


立委賴士葆的兒子打從念醫學系開始,因為有一位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,耳濡目染

之下,就對證券投資興趣頗高,大二時每天老遠從陽明醫學院下課,立刻飛奔到台大

上「證券研習課程」,也跟爸爸請教股票經,教授老爸給他的建議卻是,不管投資任何

金融商品,終究都是在投資人。買股票,投資公司老闆,買基金,投資基金經

理人,看對人,八成就不會賠錢。

賴士葆頂著名教授光環,也陰溝裡翻過船。幾年前,他買了美國股票,結果熟識的美國

營業員捲股票走人,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,花了不少錢,終於把股票要回來,結果這

些股票後來又因為公司負責人操守不佳,最後淪為壁紙;賴士葆按著心臟苦笑說,他

再也不做跨國投資,「太遠了,看人就會失準。」

不過,世新大學郭迺鋒教授提醒,人的投資要一視同「人」,不要小小年紀學會功利投

資。現代許多父母努力把孩子往明星學校擠,為的是要和名人小孩作同學,但「投資人」其

實是一種普世價值,不能有目的作後盾,他相信,如果只會用金錢的階級,把人分成

三六九等,未來恐怕難有更大的格局、有更大的成就與事業。

當然,投資標的百百種,不是只限定在「人」,在網路上自營健康食品的簡健銘另有一套投資哲理。

簡健銘的太太在台灣飛力浦上班,他為了孩子教育,辭掉原本優渥的財務主管職務,在

家從事電子商務。傍晚,陽光撒在送孩子去補習班的車子裡,臉上洋溢著笑容的簡

健銘說:「我把時間拿來投資孩子,這是全天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。」

簡健銘的兒子高一、女兒小五,一雙兒女在爸爸建議下,從三年前就學習開始記流水

帳,建構「收入」和「支出」的概念。他建立一種機制,鼓勵孩子投資「未來」— —就是

每年歲末計算結餘,流水帳上的結餘數字多少,他給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多少;換

言之,存款數字會有加成效果,存越多領越多,鼓勵孩子省下眼前,就是投資未來。

顯然,在有想法的父親眼裡,投資人脈、投資未來,比簡單的投資賺錢觀念來得更為廣寬、更有價值。

4.風險:「別花光口袋裡最後一塊錢」

賴士葆在孩子投資股票過程中從不主動干預,他只提醒兒子:永遠別花光你口

袋裡最後一塊錢;或許正給「風險」下了最佳的注解。

他告訴兒子,報酬和風險就像一張紙的正面和背面,永遠緊緊相依,報酬多高,風險

就多高。要搞清楚風險在哪裡,有多少,賴士葆強調,他從來沒有告訴孩子要

躲避風險,相反地,應該勇於面對風險,因為不敢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。

而在商場縱橫六十年,鮮有敗績的華新麗華榮譽董事長「焦師傅」焦廷標,一樣提醒

他的兒子「勢不可用盡」的風險哲學。他很清楚,錢永遠賺不完,如何在瞬間的

機會中,把賺來的錢落袋為安,是他在投資場中致勝的重要關鍵。

從上海十里洋場出身的焦廷標,早年看盡許多人妄想一夕致富,卻在洪流中慘遭吞

噬的悲劇;這樣的經驗讓他永遠有風險意識,也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孩子:「勢不

可用盡,手中要常有應急錢,」所以他堅持口袋如果有一塊錢,一定只能做八毛錢的生意。

蔡漢朝則說,孩子小時候對金錢觀念不夠穩定,消費風險就會大大提高。因

此「風險課」經常在他家客廳活生生上演。

每次只要電視上一播放現金卡廣告,不斷傳遞那種「夢想一瞬間實現」的訊

息,蔡漢朝說,他就忍不住對著孩子碎碎念,這種「公然設下消費陷阱」是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