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山人看阿里山~1

2009090111:29

「阿里山」不是一座山,「奮起湖」根本沒有湖,鄒族不是阿里山的「原住民」,

阿里山地名的由來和「姊妹潭」淒美的傳說,都是官員杜撰加記者錯誤傳播的結果。


阿里山「原住民」口中的阿里山真相,和外人知道的阿里山大相逕庭。

「是核心,又是邊陲,」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長楊宏志一語道盡阿里山的複雜度。

他指出,台灣各國家森林遊樂區中,只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住戶。

目前區中的31-01.gif個村落、108戶住民,都是以「暫准建地」模式居留的林務局員工、

工作人員和眷屬。


「對已相傳4代的住民來說,阿里山是安身立命的家;但站在政府的立場來看,

阿里山是國有林地、國家的門面,無論伐木、狩獵、建築都必須管理與限制,

當中因此存在著矛盾與衝突,」楊宏志表示。


經過日本人的統治、林務局的管轄,現在又逢陸客川流進出,

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住民的生命樂章早與阿里山同調,送往迎來、

不斷地改變與適應間,有得亦有失。


誰是「原住民」?

 

 

阿里山公路 姐妹潭

 

 

阿里山

 

 

 阿里山遠望山景

 

阿里山公路 奮起湖

一般人總以為,鄒族是阿里山上的原住民。


事實上,阿里山鄒族人數只有三千多人,多居住在山麓,以廣袤的阿里山為獵場。

而森林遊樂區原本是整片原始林,完全沒有居民定居在此,當年日本總督府為開發林業,

招募了上千名日本人,又在全台各地徵召了上千名台籍伐木及鐵道工人。


台灣光復後,日籍居民被迫遣返,剩下來3個村落的台籍居民,

便成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的「原住民」。

換句話說,住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的阿里山人,全都與森林或鐵道脫離不了關係。

以陳月霞為例,祖父十幾歲就上阿里山伐木,外祖父則是鐵道工人,同在一座山上出入久了,

各自在此生養子女,之後同事變成親家、子女又繼承父業。陳月霞的父親在光復後的

林務局工作站當巡山員,母親則經營柑仔店(雜貨店)和茶室,直到1960年代

陳月霞念國中時,家裡改為經營旅館和餐廳,開始走觀光路線。


目前擔任阿里山森鐵司機的翁幸昭,則祖孫3代都以守護阿里山森鐵為職志

。祖父是森鐵的道班工,負責鐵道維修;父親從運轉整備和保養的機關車夫

當到助理司機,翁幸昭自己則從學工、助理司機一路升到司機,駕輕就熟。


翁幸昭說,在父親的年代,還沒有巡道車,當年為了確保鐵路全線安全無虞,

巡路工得徒步巡道,半夜二點前就要出發,一路從嘉義走到祝山,

一步步仔細檢查、撿拾鐵軌上的障礙物。

...待續

 

PS: 1.以上文章引用自 PChome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以上所用之網路流通圖片,均為原作者所擁有,若有侵權,煩請告知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