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幼兒吵鬧行為,您常常感到心力交瘁,卻又拿孩子一點辦法也沒有?專家指出,父母應該以同理心
去理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,找出背後原因,不隨孩子的情緒起舞,不輕易動怒,針對衝突情境,見招拆
招。管教生氣、失控中的孩子是項艱難的挑戰,也是一場長久的耐力賽,父母堅持原則到最後才不會前
功盡棄。
分辨壞情緒背後的原因
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指出,嬰幼兒表達能力不足,當生氣、難過的時候,無法用言語
完整表達,常常就會以哭鬧的方式呈現,再大一點的幼兒,生氣時可能就會出現大吵大鬧、耍賴、尖叫
甚或攻擊等負面行為,令家長頭痛不已,其實,在為寶寶扣上“發脾氣”的帽子之前,家長應先去了解
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?分辨其壞情緒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,以同理心去了解、安撫孩子的情緒,
最後才是採用管教方法。
梁仲怡表示,孩子會出現“壞脾氣”的行為,其實多半是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前
者像是尿濕了、肚子餓了、想睡覺、不舒服等,後者像是不安、不習慣、受到驚嚇等。相較於大人,孩
子的情緒比較單純,但也因為幼兒的心智尚不成熟,有時會出現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。
壞脾氣寶寶有哪些特性?
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,哪些指標會是一般認為脾氣比較“拗”的孩子呢?梁仲怡指
出以下幾種可能:
* 固執、堅持度高的孩子,父母可能因而覺得孩子較為堅持己見,不好溝通。
* 容易受到驚嚇、比較敏感的孩子,可能因此較常出現不安、不適應的情況。
* 情緒表達比較負向、難取悅的孩子,通常跟環境、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有關。
* 反應強度比較強的孩子,即喜怒哀樂的情緒可很明顯看出。
0~1歲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為主
嬰兒的需求不外乎吃喝拉撒這四種本能需求,因此當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時,或是受到
外在環境的干擾、驚嚇,孩子就會哭鬧。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行為或處罰沒有概念,父母實在不需要用
責罵或責打來管教孩子,這階段最需要的就是:基本生理需求都有被滿足、穩定一致的環境、給予關愛
的父母,就能讓寶寶感到舒適、安全。
1歲後展現自主性,需要關愛和紀律
當孩子開始搖搖擺擺學步,漸漸也會有吃醋、忌妒等複雜情緒出現,自主意識也萌芽,但詞彙能力
遠遠跟不上行為的發展,有時幼兒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,可能在心急之下以負面情緒和行為呈
現,父母一定要抱持同理心,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並接受孩子的壞情緒;同時,也應以
一致的管教原則要求孩子學習紀律。在孩子發脾氣或無理取鬧時,家長自己千萬不要跟著情緒失控,而
用粗暴的言語或行為管教孩子。
管教子女不抓狂
梁仲怡指出,一般來說,孩子的壞情緒會以下列行為表現出來:哭鬧、尖叫、打人、推人、大吵大
鬧、賴在地上等,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透過父母的管教來加以導正,在孩子出現負向情緒與行為時,家
長不要急著動怒,或是以高分貝罵孩子:「不準哭!!」,不隨著孩子情緒起舞,了解為什麼孩子會發
脾氣,並在過程中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,因為失控下用打罵方式來管教,其實效果都不會好,也等於承
認自己拿孩子沒辦法,才會用打罵的方式。另外,有些父母因為心軟或是怕尷尬,一次一次的縱容,可
能使得孩子發脾氣的頻率與程度更加嚴重。
父母應該先去找出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的原因:如前所述,嬰兒的需求較為單純,因此當孩子不停哭鬧
時,去查看孩子的生理狀態是否沒有滿足,或者只是需要媽咪的關心;年紀較長的幼兒,需求就比較複
雜,父母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,找出背後的原因;在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狀況時,家長自己先
不要動怒,大聲責罵孩子,只會讓孩子哭得更慘而已,控制住自己的脾氣,才有辦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
題。
結語:
孩子會發脾氣是很正常的行為,就像大人有時也會生氣一樣,孩子需要被瞭解、關愛,父母應該要
讓孩子知道,想發脾氣沒有關係,但是發脾氣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,而哪些行為又是被禁止的,教導
孩子找到正確發洩情緒的管道,像是拍拍球、打枕頭等,或是將“生氣”物化成一張紙,讓孩子使力的
揉阿揉,然後讓孩子吹口氣、丟進垃圾桶,象徵“生氣不見了”。
(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)